工程機械制造業發展到今天,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一個企業很難擁有絕對領先于對手的先進技術,因而也就無法單憑技術上的優勢占領市場,產品的同質化已成為困擾企業發展的一大問題,用戶在有更多的選擇余地時,已不再局限于內部質量和性能的滿足,而將產品的外觀質量作為新的選擇理由,其選購產品的依據,除了性能、品牌、口碑外,第一印象就是外觀,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客戶的購買取向。
用戶對產品外觀質量的要求,推動了工程機械行業涂裝技術的快速發展,業內各生產制造廠家都將此問題放在了企業發展的戰略高度來對待,從產品的工業設計到零部件的加工制作,從產品的涂裝工藝設計到產品的涂裝施工,無論是從軟實力還是從硬件設施上都有了質的飛躍。目前國內稍具規模的工程機械制造廠,都組建了大小不等的涂裝生產作業線,過去那種靠一把噴槍、一塊場地、地攤式無組織排放的涂裝方式已近絕跡,產品的涂裝技術應用已經朝著高效、低毒、低能耗、低污染的方向發展涂料在線coatingol.com。粉末噴涂、電泳涂裝、UV光固化、水性涂料、高固低黏涂料等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在行業內推廣應用,已經對傳統的溶劑型涂裝工藝形成了很大的沖擊。由此看來,今后國內工程機械行業涂裝技術的發展趨勢會朝著以下幾個方向發展。
涂裝形式的多樣化,涂裝工藝的規范化
隨著國家對大氣污染治理的力度加大,各地環保政策相繼出臺,限制了高污染物排放的落后加工制造方式。化工行業的上下游產業鏈受到影響,涂裝行業作為產業鏈的下游,更是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環保治理的重點。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明令禁止使用常規的溶劑型涂料。
因此,傳統的溶劑型涂裝方式面臨著改造升級、更新換代的局面。為了規避環保的風險和壓力,一些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涂裝生產模式正在或將被一些生產廠家所采用,如靜電粉末噴涂、水性涂料、高固低黏涂料以及UV光固化涂料等。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工程機械的涂裝形式將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溶劑型涂料涂裝這一種形式。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傳統的溶劑型涂裝有它存在的必然性,不會全部被水性或粉末涂裝所替代。資料表明,在環境保護意識較強的歐美一些發達國家,溶劑型涂料依然是涂裝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涂裝設備是任何生產廠家必不可少的非標加工設備,只能適應特定涂裝模式,沒有通用性可言。它由特定單元工部組成,形成完整的工序加工鏈,對工件進行涂裝處理。整個涂裝生產的工藝過程很大程度上依靠設備來保證。一旦生產作業線投入運行,其工藝要素也就固化下來。因此,隨著涂裝技術硬件設施的提升,涂裝的生產工藝也將越來越規范化。
新材料應用已成為趨勢
“零部件全面涂裝生產”看似簡單,實際上體現了企業整體工藝水平的提升。它不僅要求對每個零部件進行精細處理,從材料選擇、切割、拼接、焊接、機械加工、轉運、涂裝到組裝,都需要嚴格把關。產品外觀質量的提升不是僅靠涂裝環節就能輕易達到的,而是需要整個生產系統的協同努力。使用涂裝手段來提升產品的外觀質量有一定局限性,一旦達到一定水平后再想提升就會事倍功半。零部件全面涂裝生產是企業加工制造工藝的重要轉型,是企業邁向現代化、規模化的重要標志。它不僅促進企業各部門的品質意識的提升,也標志著企業涂裝技術的應用和發展。
工程機械產品的覆蓋件采用模具化以及新材料(如ABS工程塑料)的應用已成為該領域發展的趨勢。這些新材料的應用使得零部件的成型狀態更佳,表面平整光滑,涂層成膜狀態良好。許多企業的產品都已采用這種技術,使得產品的整體外觀線條流暢,動感十足,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
涂料和涂裝生產綠色環保化
在實施“中國制造2025”強國戰略的目標引導下,綠色發展已成為涂料與涂裝行業“十三五”產業規劃的重要指導方針之一。為了加快涂料行業的綠色轉型,近年來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標準。國務院辦公廳在2016年4月發文,首次提出“開展含揮發性有機溶劑涂料質量標準提升行動”,各級政府環保部門也制定了相應的地方標準,嚴格限制涂料和涂裝生產過程中造成大氣污染的VOC排放。
這一舉措引發了涂料和涂裝產業鏈的制造生產轉型,環保型涂料如水性涂料、粉末涂料、高固低黏涂料、無溶劑涂料以及光固化涂料等被推向前臺。同時,企業面臨著涂裝設備改造更新和“三廢”環保治理提升的現實狀況。
目前,國內涂裝行業正大力推行環保型涂料,尤其是以水性涂料為主導。然而,涂料制造業對此準備不足,導致高中端水性涂料樹脂主要依賴進口,使得水性涂料價格居高不下。同時,水性涂料的生產施工條件比傳統溶劑型涂料更為嚴苛,涂裝施工設備的工藝流程及設備的利用不能相互混溶,對揮發性有機溶劑VOC的治理要求與傳統型有機溶劑涂料沒有太大差異。廢水的治理更為復雜,這些都制約了水性涂料的推廣應用。相比之下,環保風險較小的粉末噴涂工藝越來越被一些裝備制造企業所接受。
總之,從國家政策層面上來講,綠色發展已成為“十四五”計劃的戰略目標,并將長此以往,作為涂裝行業來說,只有加快使用高效、低毒、低能耗、低污染的環保型涂裝技術和工藝,才是我們在新形勢下生產與技術轉型的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