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化進程:從“被動接受”到“主動選擇”
近年來,國產涂料接受度顯著提升,但船廠的核心考量仍聚焦于兩點:一是涂料企業的技術服務能力(如現場問題響應、涂裝工藝適配),二是能否通過船東驗收。例如,某國內船廠在散貨船項目中采用國產防腐漆后,因服務團隊24小時駐廠支持,最終獲得船東認可,這一案例凸顯了“服務賦能產品”的國產化路徑。
此外,在航運市場低迷期,船廠降本壓力加劇,國產涂料價格較國際品牌低15%-30%的優勢成為關鍵競爭力。部分企業通過“涂料+涂裝一體化”模式,進一步幫助船廠縮短工期,從而強化合作黏性。
研發方向:瞄準三大技術高地
1. 綠色水性涂料:環保政策(如VOCs限排)推動水性涂料需求激增,但當前施工環境要求高(濕度≤70%、溫度>10℃),制約其在南方船廠的推廣。國內企業正嘗試通過樹脂改性提升環境適應性。
2. 高性能防污漆:國際品牌的硅基防污漆壽命可達5-7年,而國產產品普遍為3-5年。中科院寧波材料所開發的“仿生微結構防污涂層”技術,通過物理結構抑制海生物附著,有望打破國外技術壁壘。
3. 快速施工適配性:針對船廠分段建造節奏加快的需求,通用型底漆(可兼容不同面漆)成為研發熱點。例如,某企業推出的“一底兩面”體系將涂裝工序縮短20%,顯著提升船廠效率。
彎道超車:政策與技術雙輪驅動
政策層面,IMO 2023年生效的《防污漆生物殺滅劑管控法規》倒逼行業升級,而國內“雙碳”目標加速了水性涂料替代進程。技術突破點則集中于:無毒防污技術:如基于辣素提取物的生物防污劑,可規避銅化合物對海洋生態的影響;新燃料配套涂料:氫能船舶儲罐用耐低溫涂料、甲醇燃料艙防腐涂料等新興領域尚未形成壟斷格局。
展望:國產替代的“長坡厚雪”
盡管國際品牌仍掌握高端市場話語權,但國產涂料已從“邊緣替代”邁向“核心攻堅”。未來3-5年,隨著環保法規加碼、船廠降本壓力持續,國產化率有望從目前的不足30%提升至40%-50%。企業需聚焦三大策略:
1. 技術差異化:在細分領域(如極地船舶涂料)建立技術壁壘;
2. 服務本地化:構建覆蓋主要造船基地的技術服務網絡;
3. 產業鏈協同:與樹脂供應商、涂裝設備商聯合開發定制化解決方案。
中國船舶涂料行業的崛起,不僅需要單點技術突破,更依賴產業鏈生態的集體升級。在這場與國際巨頭的“持久戰”中,唯有將政策紅利轉化為技術硬實力,方能真正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