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加快非糧生物基材料創新發展三年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行動方案》的發布使生物基材料這一領域備受關注!而奠定中國生物基涂料基礎的是2020年CSTM涂料與顏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織制定的T/CSTM00447—2021《生物基乳液內墻涂料》標準,此標準中規定了對生物基碳含量≥20%的要求。那么,作為涂料產業而言,這位號稱新寵、未來重點發展的生物基涂料到底是什么?他有著怎樣的市場空間呢?
國內生物基涂料發展概況
中國是全球生物基涂料市場快速擴張的主要驅動力涂料在線coatingol.com。受中國經濟發展的高速帶動,建筑、汽車、家具、家電等產業帶動了中國涂料市場的需求量增長,生物基涂料仍大有可為。
與美國農業部(USDA)判定標準一致,中國對生物基的判定也是通過追蹤材料中的碳14含量來確定材料是否為生物基,即生物基碳含量要求不小于20%。
2017年至今,中國已有多款生物基涂料相繼問世,產品主要集中在內墻乳膠漆和木器涂料等建筑涂料領域。而從供應商情況看,目前具備生物基技術供應商,主要為乳液和樹脂企業。
近年來中國發布的部分生物基涂料產品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持續利好的環境下,進入我國生物基材料行業的企業數量逐漸增多,目前,全球生物基涂料的主要參與者已經在價值鏈上進行了戰略布局。據了解,包括巴斯夫、科思創、立邦、宣偉、PPG、阿克蘇諾貝爾、艾仕得、阿科瑪、泰克諾斯、德愛威、三棵樹、嘉寶莉、巴德士等知名涂料企業均有推出生物基產品。隨著國內生物基材料產業的高速發展,行業的技術壁壘、資金壁壘、研發團隊壁壘、渠道壁壘將逐漸增加,同時近年來部分重點企業不斷擴大業務布局,搶占市場賽道,未來我國生物基材料行業市場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
2021年以前,國內生態基涂料市場基本由巴斯夫、陶氏和科思創等跨國公司把持。在國產生物基乳液陸續進入市場后,對生物基涂料的成本控制起到了積極導向。
根據Markets and Markets 的調研數據,預計2022年全球生物基涂料的市值將可能達到115億美元,2027年生物基涂料的市值則有望達到182億美元,五年間生物基涂料的年復合增長率為9.5%,亞太地區是生物基涂料的最大消費市場。
生物基涂料的思考
首先,生物基涂料作為涂料可持續發展的代表型產品,其本身原材料的可獲得性也應該遵循可持續性的原則。
除去生物質平衡方法之外,生物基原材料完全來自于自然植物,尤其以玉米、小麥、棕櫚油等食物原材料居多。在全球并未全范圍解決饑餓問題的前提下,若以食物作為原料,可能會進一步增加食物資源的耗費,帶來更大的食物安全的隱患。多家上游原材料供應商已經意識到,自然資源也是相對有限的,必須謹慎的使用耕地和保證糧食安全。
其次,生物基涂料在短時間內,成本依舊是制約生物基涂料規模性發展的主要原因。
隨著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加重,原油等能源價格上漲,在經濟考慮上取代石油基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成本較高的生物基涂料依舊面臨冷淡的市場。根據相關市場調研,相對于現有涂料產品,僅有17%的消費者愿意支付更多的錢在生物基涂料上,而17%的消費者愿意增加成本用于改善室內空氣質量,20%的消費者愿意將成本增加在安全和健康上。顯然消費端對生物基的涂料的理解,除了可持續性之外,還希望價格可以更便宜。目前,生物基材料價格較高的原因是生物基材料的應用規模較小。只要涂料行業繼續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不變,隨著生物基材料使用規模的增加,生物基材料的采購價格也會隨著使用規模變大而持續降低。因此,上文提到國產化的生物基乳液,其價格相對較低,有望成為推動生物基涂料擴大領域規模的動力。
另外,生物基并不是涂料可持續發展的重點。生物基是涂料行業發展的一個趨勢,并不能說涂料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可以用生物基技術作為終結。在塑料行業中,可再生和可回收材料的應用也在快速普及。涂料行業也應如此,可再生和可回收材料的使用同樣具備前景。
最后,雖然中國生物基標準正不斷完善,但國內涂料企業的可持續轉型更需要持續的政策激勵。
國內涂料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以用戶市場的需求變化為主導,輔以政策支持。建議政府部門出臺相應激勵政策,鼓勵涂料企業在生物基和可持續發展上的自主創新投入。歐盟曾經推出“地平線2020”計劃,加大對生物基材料研發資金的投入支持。美國政府曾在2018年修正農業改進法案時,再一次明確生物基優先計劃:聯邦法律、《聯邦采購條例》和總統行政命令指示所有聯邦機構購買農業部確定的Biobased生物基產品,且各機構及其承包商均有采購生物基產品要求。每個強制采購類別均規定了該類別中產品的最低Biobased生物基含量。因此,中國政府在推動國內涂料產業可持續性發展的道路上,應加大對生物基領域的激勵政策。
綜上所述,作為生物基涂料發展最快的區域,中國對涂料全生命鏈、全產業鏈的可持續化發展設計,將成為全球涂料高質量發展和綠色應用的典范。